普利萊-CCK-8細胞增殖毒性檢測試劑盒-E1008-1000
價格
訂貨量(次)
¥880.00
≥1000
店鋪主推品 熱銷潛力款
䀋䀐䀔䀔䀑䀑䀔䀍䀍䀓䀋
在線客服
CCK-8細胞增殖-毒性檢測試劑盒使用說明書
貨號 | 產品名稱 | 規格 | 目錄價(元) |
E1008-1000 | CCK-8細胞增殖毒性檢測試劑盒 | 1000次 | 880 |
E1008-3000 | CCK-8細胞增殖毒性檢測試劑盒 | 3000次 | 1880 |
描述: Cell Counting Kit-8(CCK-8)試劑盒基于WST-8試劑,可對細胞增殖和細胞毒性進行快速高度靈敏的檢測。
WST-8 是一種類似于 MTT 的化合物,其在電子耦合試劑 1-Methoxy-PMS 存在的情況下,可以被活細胞線粒體內的脫氫酶還原生成橙黃色水溶性的 Formazan。然后用酶標儀在 450 nm 波長附近(430~490nm)測定光吸收值,可反映活細胞的數量和代謝活力,并由此反映細胞的存活、增殖、生長和毒性等狀態。例如加入細胞生長因子后,增殖生長旺盛的細胞能夠還原生成更多的 Formazan,并具有較高的光吸收度;反之,抗增殖抗腫瘤或細胞毒 藥物處理后,細胞生長變慢或毒性變大,光吸收度下降。而對于同種類 型的細胞而言,顏色的深淺和細胞數目呈線性關系。與傳統的 MTT 或其他類似的方法相比,本試劑盒生成的 Formazan 是水溶性的,而且更加穩定,其檢測的線性范圍更寬、靈敏度也更高。
特點: ◆簡單快捷、即開即用,可進行大規模樣品檢測
◆與其他方法相比,檢測線性范圍更寬,靈敏度更高
◆對細胞無明顯毒性,可在不同時間進行多次測定,便于尋找最佳測定時間
適用: 可用于細胞增殖和細胞毒性相關的檢測,如:細胞因子等誘導的細胞增殖檢測;抗癌藥物等
對細胞有毒試劑誘導的細胞毒性檢測或一些藥物誘導的細胞生長抑制檢測等。
組成與儲存: CCK-8試劑:2mL, 5mL,?20oC 避光保存2年,4oC 避光保存1年,反復凍融可能會增加背景值。
所需儀器:酶標儀,96孔培養板。
使用方法:
1. 使用與酶標儀相匹配的 96 孔培養板。通常進行細胞增殖實驗時,每孔加 100 微升 2000 個細胞,而測定細胞毒性時,每孔加 100 微升 5000 個細胞,應根據所用的細胞類型、增殖速度進行調整。注意設置 2-3 個重復孔,分別為接受處理的細胞組,未處理的細胞對照組和無細胞培養基的對照組。37 oC 培養細胞 24-48 小時,然后給予特定的藥物或物理化學因素刺激。
2. 處理結束后,向每孔每 100 μl 培養基中加入 10μl CCK-8 試劑(注意在加入的過程中不要產生氣泡,否則會影響 OD 值的讀取),37 oC 培養箱內孵育 1-4 小時,培養時間的長短依據細胞種類、數量、活力等情況而定。初次實驗者,可以選擇幾個不同的培養時間點如 1h, 2h, 4h 用酶標儀進行檢測,以便選擇出適宜的吸光度范圍進行實驗。
3. 在 450nm 測定 OD 吸光度并進行計算。如無 450nm 濾光片可用 430-490nm 范圍內的濾光片。注意:若樣品為渾濁的細胞懸液時,可以選用大于 600nm 的波長,如 650nm 作為參比波長進行雙波長測定。
4. 結果判斷:細胞增殖或毒性=100% x (OD 實驗-OD 本底) / (OD 對照-OD 本底)。
其中,OD 實驗是接受處理細胞組的 OD 值,OD 對照是未處理細胞對照組的 OD 值,OD 本底是無細胞培養基的對照組 OD 值。處理后細胞增殖或毒性變化表示為未處理對照的百分數。
說明 :
1. 在進行培養或檢測反應時,為避免培養基蒸發體積減少,可用封口膜部分封閉培養板。
2. 為減少由于 CCK-8 試劑在槍頭上或孔壁上的殘留所帶來的誤差,可以在加樣前用培養基稀釋 CCK-8 試劑混勻后再進行加樣。
3. 本試劑盒的檢測依賴于脫氫酶的催化反應,因此當檢測體系中有還原性物質如葡萄糖、維生 素 C 等存在時,會干擾測定。
4. 可在非 96 孔板進行 CCK-8 測定,但需要成比例加大反應體系。反應后用比色杯測定 OD。
5. 用酶標儀檢測之前,要確保每個孔內沒有氣泡,否則會影響測定。
6. 加入 CCK-8 試劑后,培養時間要根據不同的細胞種類、數量和細胞狀態來確定。通常情況下,相同的培養時間,懸浮細胞和貼壁細胞相比,吸光度較低,可以延長培養時間或者增加細胞數量。此外,白細胞可能也需要較長的培養時間。
7. 培養基中含有酚紅時,可以通過扣除培養基背景本底的吸光度去除酚紅的影響,而不會對檢測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Maaria Iknoen, Pinchas Cohen et al. PNAS, 2003, 100: 13042-13047
Sachiko Sakon, Hiroyasu Nakano et al. The EMBO Journal, 2003, 22: 3898-3909
Akihide Takeuchi, Ken-ichi Isobe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03, 33: 172-176
Mohammed A. S. Khan, Earl R. Stadtman et al. PNAS, 2004, 101: 11560-11565